于是在2007年,林丹出人意料地自行调整战术打法―放弃频频突击的气势如虹,而以慢条斯理的多拍周旋为主。但这样的改变,在苏迪曼杯的实验并不成功。在小组赛对阵马来西亚的比赛中,林丹被状态并不出色的李宗伟斩落马下。输了球的林丹,也再次成为众矢之的。但他一改往日输球后的缄口不言,面对媒体他出人意料地讲述起心中的迷茫:“人总是要成长,要成熟的。到了一定的年纪,对于比赛的理解,也会发生变化。所以我想自己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,看自己是不是能够顺应这个潮流。”
“林丹的自我怀疑是没有必要的。”记得当时,国羽主教练李永波,在听到记者们转述林丹的发言后,不假思索地就说出这样的一句话,“林丹他是当局者迷。奥运会当前,他总希望能做得更好。但其实以他的实力,就应该以不变应万变。”
奥运会之前,让技术和性格一起改变
2007年,北京奥运会备战最关键的一年,林丹承受着其他人无法想象的压力。“知道吗,在训练局里,不管认识不认识,见到我都会跟我说‘加油’。你天天处在那样的环境里,想不紧张是不可能的。”奥运会之前,林丹不仅试图改变技战术,还想改变自己的性格。
在这期间,林丹开始变得烦躁不安,拍子摔坏了十几支,在郁闷积累到极限时,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歇斯底里地大喊。但宣泄过后,随之而来的,却是更大的压力。
“奥运会是一种折磨,你需要很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支撑下来。”提起奥运会,林丹的口气总会变得很感慨,但他同时也承认,奥运会不仅是折磨,更是一种人生的磨炼。
2004年奥运会之前,国家羽毛球队同游韶山。当老队员备好烟酒祭拜毛主席时,林丹则坐在半山腰的大坝上同其他队友打牌。那时,林丹觉得打球只是比赛而已,相信谁都不如相信自己来得实在。2008年,同样在奥运会前,国羽又一次游韶山。这次林丹一马当先跑了上去祭拜。事后他说道,我明白了人不能只相信自己,要信赖他人,并从周围的人身上获取继续前进的力量。
于是奥运会上,林丹是背着自己队友、队医以及教练组的签名球包参加比赛的。在他眼里看来,这块奥运会金牌不仅是个人的荣誉,更是所有人的寄托。比起2004年的懵懂莽撞,4年之后的林丹不期然地收获了成熟,并完成了他此前梦寐以求却又无能为力的性格蜕变。
但大战之前的林丹依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,这样的压力一直像噩梦一样伴随着他到决赛的前夜―8月16日。
8月16日,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单打决赛。对阵双方张宁和谢杏芳都来自中国,而同样排名世界第一的谢杏芳正是林丹的女友,但因为第二天林丹要进行男单决赛,所以他没有到现场为女友助威,而只是在几十公里外的奥运村房间里看的直播。“谢杏芳每赢一个球,我就在屋子里跑上一圈。为她高兴,也让自己放松下来。”最终,谢杏芳力战3局不敌张宁,屈居亚军。面对这样的结果,谢杏芳说她了无遗憾,林丹在电视里听到她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道:“因为打出了一场这么精彩的比赛之后,结局是否完美并不重要。”那一刻,林丹突然感到放松了,4年来的压抑和紧张似乎就在女朋友的那句话中突然消失了。他开始真正明白体育竞技的含义,“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水平,就不会有任何遗憾。”
过最无聊的日子?这是奢望
8月17日,在决赛前一天才甩掉沉重包袱的林丹,终于打出了“可能是自己最精彩的一场比赛”。赛后,拿到冠军的他泪流满面,更激动地将球拍和球鞋扔上了看台。“解脱了,彻底解脱了。”
“奥运会之后,我最想做的就是过几天没有羽毛球的日子。不打球,不看球,甚至也不提球,就过点那种最无聊的日子。”但最终,林丹还是没能实现这个小小的愿望。10月7日就要开始全国锦标赛,新的征程马上就要拉开帷幕,作为备战苏迪曼杯和亚运会来说,这只是又一个开始―2006年,林丹错失了第一次摘得亚运会男单金牌的机会;2007年,他在苏迪曼杯小组赛的那场失利,也是中国队在那届苏杯上丢的唯一一分。这一次,他想再一次证明真正的自己。
至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,林丹说道:“目标要一点点定,现在说2012年还太遥远,但我相信自己会坚持。”说这话时,林丹露出少有的轻松,“其实我真的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运动员而已,打好每一场球就好。”当我问到他以后的生活,他想了想,憧憬道:“将来我有了孩子,我一定会教他打球。现在想起小时候训练的情形,枯燥、无味,但还是乐在其中。我希望他能和我一样,能一辈子倾尽全力去搏去拼。我会让他明白,金牌和荣誉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自己给自己的!”
责编:胡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