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视网首页|搜视|直播|点播|新闻|体育|娱乐|经济|房产|家居|论坛| 访谈|博客|星播客|网尚文摘
CCTV.com - ERROR

瀵逛笉璧凤紝鍙兘鏄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椤甸潰锛岃绋嶅悗灏濊瘯銆�

首页 > 体育频道 > 体育总分类 > 正文

定义你的浏览字号:

泉州城市名片 让你全方位了解泉州(图)

 

CCTV.com  2008年10月24日 11:24  进入体育论坛  来源:新华网  

 

魅力泉州

提线木偶

泉州南音

梨园戏

 

提线木偶

  在福建,“傀儡戏”是提线木偶的专有名称,简称线戏,由人幕后操纵丝线悬提的木偶表演故事。泉州木偶偶长2.5尺,提线一般为16条,多则30条, 因动作和角色需要增删,集中于“交牌”之上,布线合理,线规谨严,动作灵活而真实感强。

  旧式戏棚为平面戏台,仅设生、旦、北、杂四个行当。当代以来,出现立体天桥式舞台,增设地台,表演区扩大,纵深感增加,舞台调度日趋灵活。木偶造型因演出而变化,有时一个角色会由提线、杖头、掌中混合操纵,如《火焰山》的铁扇公主;线偶的操纵也由一人增至双人,丰富了表演的细节。

  泉州线戏班的戏箱里拥有偶人36个,“生旦净末丑,神仙老虎狗”,无所不能;而且演出有“傀儡簿”(文字脚本)。“四美班”保留剧目500多出, 包括“说岳”、“水浒”、“西游”、“目连”及稀有的《张飞私奔》、《韩湘子》、《封神榜》等。

 

泉州南音

  泉州南音起源于唐,形成宋,主要流行于于闽南及台湾、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。

  泉州南音:又称“南曲”,“南乐”、“南管”、“弦管”,被称为音乐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,且是横抱姿势,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。南音中所用的“拍板”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。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、闽南晋江、龙溪和厦门市,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。

 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,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,研究价值高,欣赏价值也高。代表曲《八骏马》、《梅花操》等。目前泉州已决定将泉州南音申报“世遗”(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“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),“泉州南音研究”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“中亚―――东西方文化间对话”项目计划。

 

梨园戏

  泉州梨园戏是中国的珍稀剧种,保留著唐宋南戏特色。它植根于泉州,并随著泉州人的足迹而流传到台湾,以及东南亚等地。

  发源

 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,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“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”的“闽浙之音”,距今已有着 800 余年的历史,被誉为“古南戏活化石”,广泛流播于泉州、漳州、厦门、广东潮汕地区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,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本文学、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。

  分类

 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(七子班)和大梨园的“上路”、“下南”三流派,各有其保留剧目“十八棚头”,保存有《朱文》、《刘文龙》、《蔡伯嘴》、《王魁》等南戏剧目 25 种,脚本中类似于《张协状元》中的“瓜”、“三合”、“净扮婆”等舞台提示,梨园戏至今仍存在于舞合表演上,保留了原生态舞台艺术。

  形式

  梨园戏表演有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表演形式,其基本动作称为“十八步科母”,各个行当均受其严格规范。音乐保留了南戏的鼓、萧、弦伴奏为主的形式;唱腔源于晋唐古乐,一字多腔,用泉音演唱,属曲牌体,至今沿用古曲牌名:如 [ 摩河兜勒 ] 、 [ 霓裳羽衣曲 ] ;琵琶系南琶,横弹,与唐制相仿;上弦乃晋代奚琴遗制;洞萧即唐之尺八;打击乐以南鼓(压脚鼓)为主,打法独特。

  仪式 

  “棚”是梨园戏传统的演出场地,演出前都要举行“献棚”仪式,供奉戏祖师田都元帅,之后才开始扮角,跳加官。棚上正后方只摆设长条椅,回异于一般戏曲舞台的一桌二椅;南宋杂剧《眼药酸》的砌未“竹杯”,仍在梨园戏净、丑两个行当的表演中沿用。

  意义 

  梨园戏保存的文献资料和活态资料,从中可窥探到南戏文化、闽南地域文化,以及本土民间艺术的精华。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来说,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信息库。

责编:汪海俊

3/3 < 1 2 3
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