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奥运火炬传递首日上午11点,复旦江湾校区最后一位火炬手――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高擎“祥云”火炬,在全场庄严肃穆的气氛中,点燃了圣火盆,并举行了收火仪式。伴随着现场2500名复旦师生高呼着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、“团结一致,众志成城”的口号,复旦师生真心为灾区人民祈福,希望熊熊燃烧的圣火能燃尽一切苦难,为灾区人民带去幸福吉祥。
高唱爱国歌曲迎接圣火
上午10点,复旦江湾校区广场里彩旗飘扬,2500名师生身着特制的白色校名服,手上拿着印有奥运标志和五星红旗的小旗帜,翘首期盼着祥云火炬的到来。
复旦学院助理辅导员小刘满心激动,他特意带了照相机,想记录下火炬到来这一神圣的时刻。“虽然我不是火炬手,但是身为复旦一分子,看到奥运圣火在学校传递,感觉与有荣焉。”
记者现场看到,虽然离火炬正式接力到复旦还有半小时左右,但是现场师生一派欢欣鼓舞。很多学生自发领队唱起了国歌、《我爱你,祖国》、《团结就是力量》等爱国歌曲。复旦四川籍的很多学生也加入到了等候的人群中。他们打开了40多面写有“圣火传递温暖,奥运凝聚关爱”等象征和平、团结、平安、幸福等美好祝愿的横幅。一眼望去,在人群中特别显眼。
在复旦正门口,每隔20米就设置了一个赈灾捐款箱。师生们踊跃地掏出身上的钱为灾区人民献上爱心。师生纷纷表示,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,要立足本职工作,以实际行动,通过自己的努力,帮助灾区人民走出困境,希望奥运会能够顺利举行。
学生火炬手激情接力
复旦历史系大四学生袁森是今天复旦4名火炬手中唯一的学生火炬手,他也是火炬手选拔赛优胜者。
“我和我的母亲都是2007年上海特奥会的志愿者,能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不仅是我的梦想,更是我全家的梦想。”袁森激动地说,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,那时只有
6岁的他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奥运会那盛大的开幕式,当主火炬被点燃的瞬间,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从那时起,他便憧憬着成为一名奥运会火炬手。
“其实,奥运圣火离我们很近!”袁森还记得去年参加奥运火炬手面试的场景,在经历了激烈的网上初选和复选面试之后,他进入了最后的选拔。虽然他的竞争对手都是社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,但是他所展示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形象打动了评委。“自信阳光、热情好客、关心公益,视野广阔、活力四射,这就如同奥运五环一样,是属于现代大学生的特质。同一个世界,同一个梦想,我们大学生要担负起宣传奥运精神的主力军。”袁森说。
圣火为灾区人民祈福
今天上午的最后一棒火炬手是复旦校长王生洪。上午11时,他手持祥云火炬慢跑50米,然后在全场的注目下,点燃了放置在复旦江湾校区广场的圣火盆。全场欢呼。随着奥运圣火熊熊燃起,复旦师生为灾区人民祈福,希望圣火能燃尽一切苦难,为灾区人民带去幸福吉祥。
“奥运精神就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。其实,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奥运精神的传递者。”王校长激动地说,“为灾区同胞捐款是传递奥运精神。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,是传递奥运精神。坚持锻炼身体,热爱健康这也是传递奥运精神。作为校长,我都要带头。”
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。王校长说,复旦的办学理念,是要把她的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,将来担负起引领社会、建设国家的重任。他说:“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愿望和潜力,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支火炬。教师的责任,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;大学的使命,就是培养国家民族的火炬手。”
据悉,完成火炬接力后,王校长将把奥运火炬留存在复旦校史馆中。让每个来参观访问的人,一同分享奥运精神。“奥运的宗旨不仅仅在于拿冠军,奥运倡导的是更快、更高、更强,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。”
相关新闻:
[我在现场]北京奥运会圣火上海首日传递结束
上海站的“老兵”:十连霸的“胡司令”不算最大
上海首棒火炬手庄泳:传圣火比奥运决赛还紧张
上海台胞火炬手:梦见圣火!梦见汶川!
抗震英雄上海传递圣火 盼重返灾区继续救死扶伤
火炬接力上海站以“祥云”的名义传递爱
迎接北京奥运圣火到来 上海街头摆出“福娃”
责编:李航